《雨打芭蕉》、《金蛇狂舞》……近日,古色古香的番禺沙灣古鎮三淰廳內粵韻悠揚。來自沙灣鎮西村育才小學的師生們現場秀才藝,引來街坊們的圍觀與喝彩。
  在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如何提高農村孩子的文化品位成為眾多鄉鎮學校眼前的難題。作為農村人口和外來務工人員的聚集地,番禺近年提出了“上品教化”的理念,在全區推動藝術教育,要求全區各中小學均成立3種以上藝術活動小組或團隊;每個學生每年至少參加一個小組。近日,記者走進番禺的鄉鎮小學,看看這些教改舉動都為師生們帶來了哪些變化。
  南方日報記者 畢嘉琪
  通訊員 穗教宣
  自編校本教材全校普及民樂
  沙灣鎮西村育才小學坐落於廣東音樂的故鄉——沙灣古鎮。校長馮雲香介紹,該校目前有500多名在校生,其中1/3是沙灣鎮地段生,1/3是積分入學生源,還有1/3則是不符合積分條件的外來工子女。
  就是這樣一所鄉鎮小學,卻能組建起一支在市內小有名氣的民樂團,併在廣州市學校“金鐘獎”藝術比賽中榮獲二等獎。馮雲香說,學生藝術素養的提高與學校近五年推行的課程改革密切相關。
  她介紹,番禺區在2009年提出“上品教化”的教學理念,併在全區推動藝術教育。藉著這股東風,該校將廣東音樂之鄉的地緣優勢和文化內涵融入教學中,在課程中普及廣東音樂。如何普及?該校採用分層分段的模式:音樂課上普及基礎的廣東音樂知識,讓學生懂得欣賞;每周四和周六的活動課上,由學生自選學習古箏、二胡等民樂演奏技巧。為此,學校不僅自編校本教材,還從校外聘請了民間藝人作為孩子們的指導老師。
  更為特別的是,該校在藝術興趣班的培養上實施定期篩選:學生進入興趣小組後的一個學期和之後的每個學年都將進行考核,通過考核的學生將留下來,若發現跟不上或對該樂器不感興趣的孩子將會被調整到其他課程班上。
  此外,學校還對堅持練習並掌握特長的學生進行表彰,並與三好學生的評比掛鉤,以鼓勵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馮雲香說,如今全校有近半的學生學會了民樂,而具有民樂特長的“尖子生”則有80多人。
  各校每天開展一小時校園藝術活動
  馮雲香發現,推廣藝術教育不僅讓孩子們多了一門手藝,更對他們的情商和學習有所促進。她告訴記者,去年進入民樂隊的三年級學生小浩,在學習吹竹笛前十分頑皮,成績也不好。沒想到,小伙子接觸這個樂器後就迷上了,並加入了民樂團。家長擔心影響成績,於是跟小浩約法三章:成績必須有提高才能繼續在團里集訓。出乎所有人意料,小浩為了能繼續吹笛子,發奮學習,近期還在全區的作文大賽中獲獎。
  “以往很多農村孩子見到客人都不會笑的,現在很多接觸了藝術教育後開朗了許多,會主動打招呼。”番禺區教育局局長馮潤勝對於這樣的改變特別欣慰。在他看來,要讓番禺區眾多農村孩子融入城市生活,提高文化品位,深入推廣藝術教育是最為直觀有效的辦法。
  為此,番禺近五年對全區學校的藝術活動進行了統一部署:全區各中小學均成立3種以上藝術活動小組或團隊,每個學生每年至少參加一個小組,同時要求做到“三個一”——學校至少組建一個校級合唱團,每年舉辦一次文化藝術節,每天開展一小時校園藝術活動。與此同時,鼓勵學校結合藝術教育實際,開發校本課程。
  據統計,目前全區已形成了46種比較成熟的藝術特色校本課程。如沙滘中學的龍舟文化、沙灣龍岐小學的藝術體操、沙坑小學的醒獅項目、紅基小學的灰雕藝術、石基沙涌小學的鰲魚舞文化等。
  在豐富課程的同時,番禺也在藝術師資隊伍的打造上花大手筆。該區自2006年以來,共舉辦了12期體音美教師培訓班,培訓教師1800餘人次,派出200餘名教師外出學習、培訓;實施“走近名家”系列活動,定期邀請藝術名家做專題講座和輔導。值得一提的是,該區還推進“展能工程”,每年劃撥100萬元的專項經費支持教師藝術團開展各項活動,教師藝術團堅持每周半天集中訓練,區教師書畫社開展每月一天寫生、採風。  (原標題:農村娃變開朗 見人主動問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o95xodiw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